新闻网讯(记者 粟晓丽)2014年9月,30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大一新生,通过选拔成为工程科学学院首批学生。2018年6月,该班综合深造率超过85%,其中20位学子累计收到海外高校offer70个,50%以上为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为世界排名前30的学校。
6月15日,校长丁烈云、副校长骆清铭与工程科学学院学子座谈,共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施效果。
学院执行院长付玲从建设方案、建设举措、特色人才培养、近期重点四个方面汇报了学院建设情况。2014级本科生骆依林、鲁乘长风、周雷、王志战,2015级本科生周昊文、梁智卓,2016级本科生汤润宇、王锐,2017级本科生李怡然、吴沁忆等10位同学,分别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导师团队、项目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汇报了各自的所感所思。
交流过程中,丁烈云、骆清铭还询问了大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及今后个人发展的规划。大家提出,希望学校进一步推广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配置模式、扩大外教课程覆盖面、建设更多小型学术交流场所、增加探索性实验比重、提升基础课考核难度、调整考试方式等,让同学们学得更有方向性、更深入、更扎实。
丁烈云在讲话中指出,工程科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成功的探索,形成了很好的模式,相关部门要挖掘亮点,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进一步完善各个改革环节,继续推动创新。他强调,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要做到瞄准前沿、举措有力,有目标、有要求、有抓手。首先,要坚定培养工程科学家的目标。不仅要注重总结经验,更要注重探索规律;不仅要培养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更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探索精神的工程科学家。其次,要强化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培养要求。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注重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再次,要抓好重点,加大投入。要加大师资团队、课程建设、交流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把优质育人资源向学生倾斜。
骆清铭指出,为了做好工程科学学院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学校和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投入了大量资源。第一届毕业生交出的答卷,让学校和学院甚是欣慰。他希望同学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华中大精神和华中大学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