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创新 实用 ——新生专业认知实习第一课暨“名师讲坛”第10期
发布时间:2015-10-19 作者:李泓亮 熊佳琪 来源:工程科学学院 点击率:

2015年10月9日晚七点,工程科学学院2015级新生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A405会议室聆听了专业认知实习讲座,这也是学院第十期“名师讲坛”活动,由“青年”、15级新生教师班主任国伟华教授主讲,题为“光电子器件研究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们的影响”。杨海斌副院长、李周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国老师进行讲座

国伟华教授从硅基发光、LED技术等开讲,特别介绍了赤崎勇等3名科学家发明蓝光LED分享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早期基于氮化镓材料的LED产生出蓝色光束,为照明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转变。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高亮度,长寿命等优势。“科学家的发明具有革命性,荧光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国教授也谈及中国的LED生产和应用,虽起步较晚,但追赶世界强国的速度很快。

国教授介绍了光电子学近年来对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提起了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国教授继续娓娓道来……

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的学习方向的看法。在大学早期,即使是很小的兴趣,也可能决定你未来研究的走向。我们应该去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只有找到兴趣所在,向该方向努力,才能更好造就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和考试时拿到高分,更应该是去见识、接触、学习那些对我们有用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应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人只有见的多,才会懂得多,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鼓励我们借助导师制去参加课题组组会,一开始肯定听不懂,但一定是暂时的,会让人产生兴趣点,并深入探究,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一切要自我早动员,早着手思考、准备,他提醒到:倘若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境地,就会发现自己的茫然犹豫,是很浪费时间并不易成功的做法。

他将我们关注点聚焦屠呦呦,国教授谈及诺贝尔奖比较看重两方面:一要求原创性,强调如果没有获奖者就没有这项发现;二是要求对人类贡献有实际意义。由此提出了对中国追求诺贝尔奖的看法。发问:“为何中国自然科学界自我宣传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经常有之,然实际获得的诺贝尔奖甚少?”这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在讲座中,国老师逐一举出了21世纪以来在光电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几大成就,例如2000年半导体异质结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半导体异质结推动了高效率半导体激光器、高速电子器件的出现;2009年关于光纤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单根光纤能以10Tbit/s的速度传递信息,这是人类信息传输的重大成就;2014年蓝光LED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蓝光LED带来了人类照明的革命。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光电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交流的环节中,李想、李小坤、葛启航等同学就“是否应该参与组会?“导师制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大学应该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还是科研为主等提问,国教授结合同学们实际给予具有前瞻性的指导。

“大一的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大学是扩充眼界的最好时间,应该早日确定好兴趣与目标,向之前进。成为创新型人才应正确理解创新一词的含义,绝非标新立异,取古怪之途;创新必须从实用性出发,做到真正能够应用、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国教授最后说到。这一课,班主任国教授一直带动我们思考的是三个词:“兴趣”、“创新”、“实用”。


图:同学们认真的聆听

(编辑:李周密)
Baidu
map